返回

第437章 武圣

首页
  第437章 武圣

  

  印应雷笑道:“陛下。岳元帅在年轻时曾经只身一人奔赴河北抗金前线。投奔时任河北路招抚使的张所。张所在考较岳飞时问道。‘闻汝从宗留守。勇冠军。汝自料能敌人几何。’岳帅言及。‘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后來。岳元帅又对老帅宗泽道。‘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臣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概括岳帅一生征战不殆的原委。”

  “勇不足恃也。用兵在先定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重复了一遍。赞同道。“恩。岳飞的这几句话说得不错。而且也符合古代兵书上所言的上兵伐谋之道。”

  印应雷接着道:“陛下言之在理。岳元帅在每次战役前。都会认真分析敌我双方的优劣势以及战场的地理环境。这也就是陛下曾经说过的事前准备充分。事中灵活机动。事毕果断善后。”

  我点点头道:“史爱卿。”

  “臣在。”

  “将印爱卿有关军事大学的授课精华内容编辑成册。由军务院转发至各大军区。”

  “是。陛下。”

  我略微大声道:“好。各位爱卿。为嘉奖岳飞对我朝的贡献。朕决定予以追封。小七。宣旨。”

  小七从我身后走出。拿出圣旨。大声念道:“我朝中兴名将岳飞。武功卓著。震古烁今。为表彰其为我朝立下的不世之功绩及精忠报国的大义精神。特追封岳飞为威远镇天尊武圣帝君。各地可配其庙。使其居祠庙享受烟火供奉。以供我朝百姓祭祀缅怀。另。岳飞、韩世忠等先烈之后人有愿意为我朝效力的都可前來吏部。朕会亲自面试。以定其职。钦赐。”

  “啊。武圣帝君。这个封赐可谓极致也。”众人无不唏嘘感叹。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有两名武圣。唐宋以前。历代皇帝追封的武圣是兴周八百年的功臣姜尚姜子牙。自宋朝徽宗帝起。开始追封三国时期的武将关羽。到了明朝。朱家皇帝继续追封关羽。明神宗正式以“圣”字加封。清朝时期。关羽的地位更是高涨。清政府还通令全国。普建关庙。按时奉祀香火。使关羽成为了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并一直延续到了后世。

  此刻。我以“武圣”之名赐予岳飞。直让一众武将羡慕不已。却又心服口服。身为南宋中兴四将(其余三人为韩世忠、张俊、刘光世)之首的岳飞。其功绩远远超过其余三人。即便是在整个大宋朝的历史上。岳飞的功绩也是无与伦比的。可以说。如果沒有岳飞。或许就沒有之后的南宋。

  相对而言。从历史的本來面目看。岳飞作为武圣比起关羽更为适合。无论是对民族对国家的贡献。还是文治战功。关羽都无法和岳飞相提并论。关羽死后。在显灵时大喝一声道:“还我头來。”似乎显得豪气冲天。而岳飞生前曾经高呼:“还我河山。”两相一比较。岳飞所言是何等气魄。一为刘关张兄弟情义。一为天下苍生之情。这完全就是小义与大义之分。两者之胸襟。在这一声怒吼之中。便可立判高下。

  然而。历史是当权者所写。而关羽正好适合统治者朝代更替的口味。所以才被统治阶层不断地封王封圣。到了后世。武圣关羽的名气可是远远大于岳飞。关帝庙也远远多于岳王庙。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民族的悲哀。国家的悲哀。在封建帝制下。任其百姓所爱。也远不如帝王的追封。

  数日后。以大宋皇家报为首的临安各大报纸相继刊登了大宋皇帝祭拜岳王庙的整个过程。武圣岳飞之名自此流传开來。在国家危难之际。朝廷需要英雄。百姓同样也需要英雄。而在宋朝民间有着极高声望的岳飞无疑就是最佳人选。

  在我的指示下。临安府决定在临安城的中心广场上为岳飞建造一座雕像。同时。各大报纸也在朝廷的授意下。刊登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南宋初年胡铨所书的《上高宗封事》。1135年。刚刚升任枢密院编修官的胡铨闻知秦桧于1138年8月派王伦为计议使出使金国乞求和议。屈辱称臣。即以“冒渎天威。甘俟斧”的气魄。写下了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声明“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在这篇文章中。胡铨言道。“臣备员枢属。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区区之心。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

  另外一篇则是靖康年间太学生陈东所书的《上高宗第一书》。在文中。陈东写道。“臣以一介草茅之贱。荷陛下记录姓名。首赐追召。臣不敢不以天下之言报陛下。想大臣必有怒臣之言者。然但知不敢欺君父耳。死生以之。”

  这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一个共同观点。那就是希望朝廷积极主战。以收复失去的国土。重建国家之一统。而不应当一味求和。以小朝廷求活。否则死生以之。

  从《告大宋百姓书》的发布。到追封岳飞为武圣帝君。这一切都表明了朝廷抗击蒙古。收复旧山河的决心。在报纸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临安百姓的抗蒙积极性空前高涨。对于收复北方的信心也开始逐渐恢复。

  龙牙成员在索无魂的指挥下。不停地将一份份大宋皇家报送到北方。并在主要城市的闹市区张贴出來。这就或多或少地点燃了北方汉人沉寂百年之久的华夏之心。当然。龙牙也为此付出了不少代价。好几个地方的秘密联络点被蒙古官府查获。

  九月十四日。蒙古又一批军队。约两万五千名汉金混编步卒在征南副监军史天泽及都指挥使孔元的率领下。抵达了襄阳城下。新增的两万五千名蒙古将士加上原有的六万大军。襄阳城下的蒙古军队便达到了八万五千之多。从数量上已经超过了襄阳军区的人数。同时。随史天泽前來的还有两百门抛石机。这批抛石机全都是中型双梢以上。甚至还有部分是四梢至十三梢的大型抛石机。之后的第三天。元帅阿术下令。由阿里海牙、孔元率领两万将士包围樊城。自此。襄樊两城的路上交通全部中断。

  从我接到四川、庐州、扬州等军区八、九月份的战报看。蒙古东、西两路大军也正在积极调遣兵将。做出进攻状。

  九月十八日。临安大庆殿。

  “上朝。”随着小七的声音响起。这一天的朝会正式开始。

  “臣等参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位爱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各位爱卿。宋蒙之战已经开始数月。目前。我朝正处于防御阶段。或许。这段时间是最为艰苦的。但蒙古人同样也不会轻松。双方除了比拼实力外。还要拼毅力。在实力相当时。毅力就很有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了。有关这个毅力的來源。朕认为有两方面。一是來自自身。作为军人。狭路相逢勇者胜。沒有这样的勇气和毅力。就只有死路一条。其二是來自朝廷的引导。朝廷有责任要让前方的将士明白。他们的身后就是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同胞。他们的国家。如果他们每退后一步。就等于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国家多了一份危险。因此。他们必须义无反顾地守住前沿阵地。为了鼓舞襄阳军的士气。朕打算派钦差前往襄樊两地进行视察。不知哪位爱卿愿意前往。”

  “臣文天祥愿意前往襄阳。”

  “臣陆秀夫愿意。”

  政务、军务两院院长同时出声道。

  文、陆二人虽然品衔不高。目前都只是从三品衔。却是咸淳朝廷里最重要的两大部门的院长。分量自是足也。

  我想了想道:“陆爱卿。现今战事已起。军务院事务繁多。你暂且不可外出。文爱卿。”

  “臣在。”

  “朕任命你为钦差。明日出发前往襄阳。慰问三军将士及襄樊百姓。”

  “是。陛下。”

  “李北洋李爱卿。史岩之史爱卿。朕任命你们二人为副钦差。随同文爱卿一并前往。”

  “臣等遵旨。”

  “三位爱卿。朝会结束后你们留下。朕有事交待。”

  “是。陛下。”

  “好了。各位爱卿。继续今日之朝会。”

  江万里首先出列奏道:“陛下。明日就是今年科举的殿试时间。今科的主试題目以及主、副考官的人选还请陛下定夺。今夜便需要通知当事人了。”

  “恩。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三年一度的科考了。江爱卿。今日酉时(下午5点)前朕会知会礼部。礼部收到朕的通知后便会逐一通知相关人员。”

  江万里道:“是。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