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23章 我悟了,摊丁入亩

首页
  第323章 我悟了,摊丁入亩

  劫富济贫?

  刘伯温瞬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先不说他认不认同张异的说他,但张异提出来的这个观点,是他从未设想过的。

  “劫富济贫?”

  他忍不住重复一遍,张异点头。

  刘伯温若有所思,却还是不太能接受。

  张异笑而不语,如果刘伯温能接受,那就怪了。

  再怎么聪明的人,也无法跳脱时代的束缚。

  “所谓劫富济贫,其实是税收的本质决定的,税收的目的,其实就是调节……

  朝廷将税收上来,用于维护这个国家的运转。

  国家就如一个机关,它有方方面面需要顾及,可能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其他环节的运转……

  譬如,如果黄河决堤,朝廷就需要去赈灾,安抚百姓。

  若不然,就可能激起民变!

  前朝为什么无以为继,就是因为前朝这台国家机器,运转不下去了。

  但是,它运转不下去的根源是什么?”

  “税收!”

  “没错,是因为税收不上来了。可是为什么会收不上来呢?

  因为作为税收主体的百姓,他们已经没有油水可以刮了,百姓活不下去,自然要造反。

  这就是历朝历代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

  但,钱去哪里了?”

  张异又问,刘基默然。

  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回答。

  以刘基的智慧,他似乎已经明白张异后百年要说的话,是对他认知的挑战。

  “钱都去官僚,乡贤,地主手里了!

  每个王朝的溃败,几乎都是从收不上税开始。

  这些人不管什么原因吧,他们在国家的税收名单里消失了……

  天下就这么大,一个朝廷开朝的时候,假设它能从1000万顷土地中获得税收,到了王朝的默契,可能连三百万都没有!

  那七百顷的税收,被各种人给吞没了。

  天下百姓却还要守着三百万顷的土地供养朝廷。

  先不说百姓能不能供养得上,就算朝廷能靠着这三百万顷土地的税收勉强度日吧?

  但这台国家机器还是要运转。

  譬如,再来个淮河决堤,朝廷又该赈灾了……

  朝廷的钱粮本来就不多,发给百姓之后,他自己日子都困难。

  然后他发现,因为水灾的原故,许多人继续兼并土地,朝廷的税源连三百万亩都没有,只剩下一百万亩了……

  这样的朝廷,怎么可能不灭亡?”

  张异的话,让刘伯温想起前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僧道纳税的公案。

  所谓天下人皆纳税的理念,正是他和张异论道的话题。

  朱元璋不许读书人增加特权,反而将宗室本应该有的名分也给砍了。

  刘基似乎已经明白,皇帝的苦心。

  “咱们以前的税收方式,本质上是劫贫济富。天下拥有最多财产的那批人,他们却可以心安理得的免税!

  就如刘大人想给天下读书人增加特权,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也是税收的减免吧?”

  刘伯温闻言点头。

  张异道:

  “咱们大明如今还没有开恩科,假设明年开了恩科,这天下的举人少说也增加三百多人,这三百多年就从朝廷的纳税名单上消失了,

  若我是一般的百姓,我肯定会求上那些举人老爷,将土地挂在他名下!

  那么,他和其中一些人的土地,就从朝廷的税源中消失了,科举三年一次……

  洪武六年,举人就有六七百了,九年,过千……

  如此轮转,经历几个皇帝,刘大人可知道有多少人合法的吞并了朝廷多少土地?

  这些人和这些资源,师朝廷的税源。

  他们消失了,但税收不会平白消失,只会压在百姓身上。

  一千人不够,一万人呢?

  读书人可以免税,僧道,宗亲呢……

  什么样的天下,经得这种折腾。

  所以陛下看到了这个问题,他并不希望,这些人从朝廷的税源中消失!

  天下无人不可纳税,是陛下心中的第一原则!

  可只对富人征税,似乎还不够……”

  为什么不够?

  刘基抬起头,他知道,似乎又不知道,或者他不想知道。

  张异并没有惯着他,自顾说着:

  “因为,就算天下人人纳税,大家能享受到的资源不一样,百姓比富户,官僚和宗室更容易承担风险,需要朝廷就救助!

  按照正常的税收条件,富人享受了比百姓更多的资源,却付出相对少的代价!

  朝廷收上来的税金,也会逐渐覆盖不了统治的成本,逐渐出现问题……

  所以,调节贫富差距,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劫富济贫,非朝廷仁慈,而是作为一个国家机器,它不得不行的保命之道……

  只是……”

  张异朝着刘伯温看一眼:

  “人自有立场,天下改朝换代,与士大夫和富户无关,许多地方大族,百年,数百年的历史变迁,朝廷的更迭,并不影响其富贵!

  天下不管谁做了皇帝,也不影响士大夫继续为朝廷效力!

  所以,朝廷想要保命,但士大夫和富户未必和朝廷一条心!”

  刘伯温眉头紧锁,张异的话足够直白,直指僧道纳税的公案。

  他和李善长代表的就是士大夫们想向朝廷讨要特权,就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解……

  君臣,未必能站在同一立场。

  皇帝希望王朝延续的愿望,和文官们未必一样。

  张异慢悠悠地捧起开水,抿了一口。

  所谓劫富济贫这种观念,想让一个故人接受挺难的。

  且,劫富济贫这种愿望,哪怕是在后世,在税收的实践中也是一种奢望。

  但立下这个原则,还有天下无人不可纳税的原则,其实是立下一种名分。

  做不做得到先不说,【公平】的种子种下去,对这天下总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如今的天下,是等级森严的,并不存在绝对公平的土壤。

  可华夏人心中,有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文化,对公平的追求,一样是刻入基因的存在。

  张异并不指望能让着世界产生多大的影响,只要能多一点,再多一点,都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现在唯一的问题,是刘基这位传奇名臣,能不能接受自己这叛经离道的想法!

  刘基最后抬头看了张异一眼,道了句:

  “你这小子虽然心眼子多,但终归不忘百姓!

  道家人虽不讲普度众生,但你比许多和尚慈悲……”

  刘伯温似乎不再纠结这些问题,指着那份手稿问:

  “你可以继续说了!”

  “小道对具体税收条例一样看不懂,但既然刘大人想要小道说,那小道就继续说吧!”

  “知道陛下心中的想法之后,那税收的制定原则其实也可以明白了!

  首先小道的第一条建议是,阶梯纳税!

  关于地主,除皇帝恩赐减少,免于赋税的土地,其他土地一律征税,这税收根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税率,譬如百姓三十税一,有功名者四十税一……

  功勋宗亲五十税一……

  但这些人的税收,会随着他们的土地增多,逐渐增加,直到和百姓税收齐平!

  这税法的制定,既体现了朝廷对读书人的优待,但也避免了他们从天下税源中消失!

  天下人皆纳税,却也有区别,此为一。

  当天下富户,名下拥有的土地,超过一个数值的时候,增加对富户的税收比例,这样可以有效抑制富户对土地的兼并!此为其二。

  其三,小道觉得可以取消人头税,将人头税纳入田亩之中,摊丁入亩,减少税收的征收成本和百姓的负担!此法,有利于休养生息中的人口增长。

  其四、关于工商业的税收,要区别对待。一刀切的税收并不符合工商业的情况,小道建议,按照不同的商品价值,增收不同的税……

  譬如小商贩卖点手工品,三十税一可以!

  可如果买丝绸的,像小道那样卖玻璃镜的,可以适当增加重税!

  陛下重农抑商,不是总怕百姓钦慕商人的利润,不肯绑定在土地上?

  朝廷其实可以通过税收的调节,去限制商人,主动权也在朝廷手中!”

  张异并不懂治天下,但却不妨碍他将后世的税收原则说给刘伯温听。

  刘伯温频频点头,干脆从袖口里掏出硬笔,认真记录。

  想让这小老头,是有备而来。

  “税收的制定是一方面,税收的执行又是另一方面。

  一个拥有暴利催收手段的审计部门,其实也很重要。

  但审计是个很需要非常专业的官僚组成的机构,天下能不能凑出这些东西,还未可知……

  还有,关于税收的征收成本和自然损耗问题……”

  张异说得口干舌燥,终于将该说的说明白了。

  刘伯温默默收起笔,对张异满意点头。

  他未必会认可张异的所有提议,可跟这小子聊天,他却找到了自己修改这份税法的方向。

  尤其是关于商业税这方面,深得刘伯温欢心。

  士农工商,华夏自古以来就是农耕社会,动土地税,会引起官僚和士绅的反弹,但在工商税上动手,却不会惹得大部分人的反对。

  虽然江南一带的商人可能会有怨言,可于天下而言,他们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

  “行,多谢了!

  本官欠你一个人情!”

  刘基站起来,朝着张异行了一个礼,张异赶紧还礼。

  他也不废话,问完张异,转身就走。

  “如果皇帝能答应部分条件,也算是功德无量……”

  张异目送刘伯温离开,自言自语。

  他知道自己提出来的许多东西,可能在刘伯温这里筛选之后,压根就不会交上去。

  尤其是关于土地税改革的方案,直接就动了许多人的利益,是最容易引发反对的部分。

  但耍嘴皮子,最多是多喝几口水,万一答应了呢?

  他很快将这件事抛到一边,回去忙活他自己的事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张异播种的早稻。已经开始陆续开花……

  接下来,就是繁琐的授粉工作……

  许多事情,自己都要手把手地教。

  占城稻这种早熟的稻种,是否能给天下带来改变,就看这几个月了。

  他是很快将税收的事放到一边,朱元璋却一直盯着。

  刘基前脚才离开清心观,走不远,锦衣卫又拦住他的车架。

  “怎么,这次又来找老夫什么麻烦?”

  刘伯温对锦衣卫可谓是极为厌恶,自然没有几句好话。

  拦住刘伯温的人,是毛骧。

  他闻言笑道:

  “回刘大人,并非本官想拦着刘大人,而是陛下希望刘大人现在就入宫觐见!”

  刘基眉头微皱,他也知道自己拖着皇帝太久了。

  本来他还想将张异说过的东西拿回去整理,再用十天半个月将新税法整理出来。

  可既然皇帝心急,他只能跟着毛骧回宫。

  御书房,朱元璋抬起头。

  刘伯温就在地上跪着。

  “怎么,刘大人,朕不去找你,你是不打算来找朕了?

  汪广洋一个懒政,难道你还跟他一样?”

  刘基早就习惯了老朱的刻薄,只是脸色平静,将自己做好的税法交给朱元璋:

  “陛下,在这个月,臣做了三版手稿,却都不满意,所以耽搁了时日。

  今日本想将这份手稿交给陛下,可臣走在路上,却不甘心,所以去了清心观,跟小真人聊聊……”

  刘伯温也不隐瞒,直接将与张异的对话复述一遍。

  他本想有所隐瞒,但想到锦衣卫,他犹豫了一下,还是将自己抄录的那份笔记,递给朱元璋。

  “劫富济贫!”

  朱元璋看到这四个字,脸色动容。

  旋即,他哈哈大笑:“好一个劫富济贫……”

  每个人所处的立场不同,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也不同。

  可放在老朱这里,这句话是万般对他眼。

  以富人之税收,养百姓民心。

  百姓感念的是皇帝和朝廷的恩德,这对于朝廷而言,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可对于士大夫和地方乡绅,这就不是什么友好的提议,这件事要执行,压力很大……

  朱元璋听多了张异关于王朝亡于土地兼并的说法,张异这四个字,是切切实实帮朝廷限制和解除这个隐患。

  关于土地税的改革,老朱看着是千般喜,阶梯式的收税方式,既给了士大夫们足够的【特权】,却也限制了他们的上限。

  但这还不是让老朱最惊喜的地方。

  因为,他看到了摊丁入亩四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