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九十八章 化妆潜伏进城去

首页
  第四百九十八章 化妆潜伏进城去

  保正听了半天总算明白了张三是什么意思。

  “你是说找个人替你。”

  张三笑道:“保正真是明白人,我家里实在是有困难,离不开。

  这不是正好,我堂弟小闲过来投奔我。

  我连自己都顾不上了,哪里能照顾得了他。

  他听说了我要被征调壮丁的事以后,就主动要替我去。

  去帮忙守城虽然会有些危险,但好歹是吃喝不愁,还有地方住。

  所以就想请保正帮帮忙,晚间官府的公差来带人的时候,你就说他是我就行了。

  小人谢过了。”

  保正看了看两人,张三说这张闲是他的堂兄弟。

  可两人长得一点都不像。

  保正心中便有一丝起疑。

  不过不管怎么样,这事对他来说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就算这张闲只是一个乞丐,为了报恩也好,为了混口饭吃也罢。

  只要他是自愿顶替张三去的,两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又关他什么事呢?

  “嗯,好吧,这事我可以帮你。”

  张三和燕青连忙道谢。

  两人先回了家中。

  张三便从米缸里起出了一瓢米。

  他将米淘了淘,放在锅里煮上。

  “兄弟,我这里也没什么好东西,中午只能请你吃碗粥了。”

  燕青笑道:“哈哈哈,我可是逃难过来的,不吃土就算好了。”

  两人相视而笑。

  不一会,房门被敲响。

  张三自去开门。

  燕青坐在桌边,回头望去。

  只见一个五尺多高的大胖小子蹦蹦跳跳的进了房门。

  他头上绑了两个羊角辫,皮肤白里透红,脸上带满了笑容,一见燕青却有些怯场。

  张三笑道:“这位是你的叔叔,为父的弟弟。

  快叫叔叔。”

  孩子乖巧的喊了声:“叔叔。”

  燕青笑道:“这孩子真漂亮,虎头虎脑的。”

  张三笑道:“宝儿,羊都放回去了吗?”

  宝儿说:“嗯,都放回去了。”

  “好,你先去外面玩,有人来了就跟我说一声,我跟叔叔要说两句话。”

  燕青看着张宝儿顺着小道去到了房子后面。

  不由得想起了自己小时候。

  “张兄,这孩子真是漂亮,跟你一点也不像,被你养的真好。”

  张三道:“漂亮吧,跟我不像就对了。

  因为我不是这孩子的亲生父亲。

  我是郓城县人,他是巨野县人。

  这孩子的父亲姓李,当初有一股流寇流窜过巨野县,他父母都被杀了。

  山寨当时派我来应天府作内应。

  你知道的,孤身一人的成年男子,走到哪里都容易被怀疑身份。

  我为了给自己打掩护,就将这孩子收为养子。

  编造了一个发妻早亡,我独自一人将孩子拉扯大的谎言。

  后来又失去了土地,便带着孩子到处流浪,经本地的好心人帮忙,才在这里安家落户。

  这就是我在这里暗藏时的身份背景。”

  燕青往院后一看。

  “这孩子现在得有十三四岁了吧,你收养他的时候,他最小也有十岁左右。

  那你的身份······”

  张三点头道:“没错,他知道我到底是什么人,甚至我收养他的目的,他也一清二楚。

  可就算如此,他也依旧把我当亲生父亲看待。

  有时候我很迷茫,我们这些当探子的,为的是给山寨提供情报,帮大王早日平定天下,让所有像宝儿这样的孩子都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

  我却为了自己的任务,将原本可能过上安稳生活的孩子扯进这场纷争里面。

  人有时候还真是说一套做一套。”

  燕青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他,只能沉默不语。

  “爹爹,没有这回事的。”

  两人回头看去,却见宝儿就在后院门口,听着他们只见的对话。

  张三嘴巴微张,慢慢起身:“宝儿?”

  张宝儿说道:“我是自愿跟着爹爹来的,你和叔叔们要做大事,我帮不上忙,但是这种小事,我也想添把力。”

  张三眼眶微红,径直上去抱起了宝儿。

  两父子互相擦着眼泪。

  中午,三人就简简单单喝了碗粥。

  一直等着保正带官府的人过来。

  又过了不到半个时辰。

  “当、当、当!”

  张三家的门被敲响。

  燕青让张三赶快进到里屋去。

  然后自己来到门前将门打开。

  却见门口站着三个人,一个正是村里保正,另外两个是县里的公差。

  保正道:“两位,这就是张三了。张三,这两位是县衙的公人,此次专门来带你们去应天府协助守城的。”

  燕青连忙道:“小人张三,见过两位公人。”

  两人看了,便道:“都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了就跟我们走吧。”

  燕青连连点头:“好了,宝儿,去把爹的包袱拿来。”

  宝儿应了一声,连忙去将张三给燕青准备的东西提了出来。

  “爹。”

  燕青揉了揉宝儿的脑袋。

  “保正,我家宝儿拜托你照看了。”

  保正说:“好的,你只管放心去,宝儿我会照顾的。”

  燕青抱了一下宝儿,跟宝儿道了声再见。

  两个公人不耐烦的道:“有完没完了,赶快的。”

  “哎哎,马上就好。”

  一行人往村头走去。

  遥遥的看到了村口有九个人正在那理等候。

  他们是这次跟燕青一起去应天府的壮丁。

  保正悄悄的落后,走到燕青身边。

  “你放心,那些都是村里的庄户。

  我已经跟他们说好了,让他们都说你就是张三。”

  燕青道:“多谢保正。”

  “应该的,你哥哥他在农忙的时候没少帮我的忙。我不过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

  村口还有一个公服明显和别人不一样的人。

  他手里拄着朴刀。

  便是本县的都头。

  “既然人已经到齐了,那就出发吧。”

  众人都已经跟家人告别完毕。

  此时跟着县衙的都头一起出发,先到县中汇合。

  众人到了县里,才知道县里已经聚集了附近二三十个村镇赶来的壮丁。

  邓庄是个小庄子,总共只征十人。

  其他大一点的镇子,有的超过了五十人,最多的甚至有接近一百。

  整个县一共派去了七百壮丁。

  由一个都头带领。

  今晚现在县里歇息,明天一早出发,赶到应天府。

  歇息的条件相当简陋。

  只是每人发一条席子,让他们在街上打地铺。

  有的人甚至连席子都没有。

  第二天,大家怨气都很重。

  由都头带领着,默默往码头走去。

  码头上有好几条大船。

  众人上了船,顺流而下,没过多久就进了应天府城。

  应天府也是漕运通道上的一条重要节点,境内有一条黄河的重要支流,也可以连接京杭大运河。

  陆阳下令封锁梁山泊和微山湖以后,大宋的漕运就不再走原来的黄河主道,而走现在的支流。

  支流和主道的区别就在于河道宽度和深度。

  支流水浅,水面也不够宽,不好走大船。

  运力相比主道是要小上不少。

  不过对于大宋来说也是没办法的事。

  水运再怎么不方便,也比陆运成本低。

  众人来到了应天府的码头,只见四周围人声鼎沸,船来船往。

  外面仍旧在打仗,里面的百姓生活却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

  可能是大家都觉得梁山泊不可能打的破应天府吧。

  宋太祖赵匡胤曾经担任后周宋州归德军节度使。

  后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他便以自己的藩镇所在,宋州为名,建立宋朝。

  宋真宗景德三年,因群臣曾尊赵匡胤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

  宋州又是宋朝龙兴之地,遂将宋州升格为应天府,作为京东路治所。

  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应天府再次升格为南京。

  并下旨建行宫正殿,以归德为名,称“归德殿”,以圣祖殿为鸿庆宫。

  奉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像,侍于圣祖殿之侧,名神御殿,又名三圣殿,成为赵宋的原庙。

  接着规划京城和宫城。

  要是应天府失陷了,那就相当于大宋龙兴之地落入了别人手中。

  会严重动摇国运,动荡人心。

  理论上来讲大宋绝对不会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所以大家都对应天府的防御能力十分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