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88章 水利遍地开花

首页
  第488章 水利遍地开花

  如今按照历史进程来说已经是1638年。

  崇祯皇帝提前去和他们老朱家列祖列宗团圆。

  整个华夏土地上只剩下华夏帝国这一个大一统国度。

  也是古往今来第一个,面积超过五千万平方公里的巨型帝国。

  中原地区因为已经经过多年的发展,又被帝国大力的支持和补贴。

  如今早已超越明王朝时期的巅峰,甚至还因为大量的技术民用,提前过上了想象不到的生活。

  郑毅一路走来,田地中到处都是劳作的百姓,他们井然有序的开展着生产,让整个中原欣欣向荣。

  重新分配土地,也让许多没有地的百姓重新开始新生活,除了种粮食之外,还大力的种植经济作物。

  田地里都是即将成熟的小麦,黄澄澄的看的让人忍不住感觉到发自内心的喜悦。

  靠近山区的地方则是果树、中药材等作物种植区,每年都能带来不菲的收入。

  村庄也早已与之前的土房子聚落,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在朝廷和当地官府的补助之下,当地的百姓全都盖起了新房。

  四四方方的院落,有主房、仓库、厨房,同时也用上了自来水和电器。

  只不过村里大多数都只是接通了电灯,不会去花钱购买那些刚进入市场不久的洗衣机和电冰箱。

  他们其实也用不上,村边都有菜地,夏天的时候根本就不愁吃菜,冬季也有大棚菜购买。

  所以说冰箱这种东西,暂时不会列入到他们的考虑计划之中。

  洗衣机就更是如此了,村里谁要买洗衣机,肯定被那些家里的妇人唠叨死。

  难道嫌弃他们不干活吗?买个机器代替人工洗衣服,岂不是让人说他们懒?

  不得不说,观念的转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估计不会太长时间就会有转变的。

  郑毅记得前世的幼时,洗衣机进入农村也是经历过这么一个过程的。

  当初最大的理由,就是洗衣机洗衣服没有手洗的干净。

  但是三十年后呢?谁家没台洗衣机都没听说过。

  这就是时代在发展,只需要顺应大势就可以了。

  再说当前的电器,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

  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价值确实不算很大。

  不过让他没想到的是,电话这东西普及比电器要快得多。

  无论是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还是人口众多的高原,亦或者是苍茫的草原,还在持续开拓的新大陆,都没有人反对这个进入家庭,能够千里之外通话的东西,只要条件能够满足的都会在家里安装一台。

  这也是大华区别于后世华夏的实际情况,当前的大华人口流动性更加的大。

  几乎年轻人,都会选择去到各城市去务工或从事手工业和商贸活动。

  还有很多的年轻人,会选择到新大陆或者南洋、奥州等地区闯荡。

  这就造成很多的家庭,出现有亲人在外不能团聚的情况。

  所以电话的进入,也成为亲人联络的主要方式之一。

  这还是已经布设了通讯线路的地方,没有连通越洋线路,就只能靠电报来报平安了。

  这一路,南水北调工程基本上每一段都在施工,其实这条调水线同时也是条运河。

  从水库自流而下,穿越平原丘陵之中,越过河流湖泊连通黄河与漳水。

  补充两岸地区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让老百姓不再为水而犯愁。

  若是说小冰河这个时期,哪里遭遇的气候变化最大呢?

  首先要说的就是陕/西,那边几乎每年都是干旱频发。

  然后就是占据中原之地的河/南,水、旱、蝗灾转着圈的来。

  紧跟在河/南行省之后的就是河/北与山/东两地了,几乎也是相差不大。

  倒是夹在其中的山/西行省要稍微好一些,原因更多是那里的人口迁移出来的比较多。

  所以大量的修建水利工程,人工天河向西北地区调水,河套黄河中上游的灌溉水利工程、长江向黄河水系调水的南水北调工程,还有覆盖整个北直隶和山/东行省的水利灌溉工程,都是为了应对小冰河引起的气候变化。

  小冰河是很可怕的,带来的不仅是气候的变冷,更多是让固有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规律的变化。

  水利工程不仅可以在大旱的时节保证农作物的灌溉和百姓的生活用水。

  也可以在水灾频发的年景中,利用修建的灌溉渠进行分流和泄洪。

  让洪水不至于全都积蓄在河道之中,进而最后摧毁大堤倾泻**。

  无数的支渠和毛渠就像是血管一样,将多余的水排到各处,然后进入规划好的蓄洪区和池塘中。

  这样无论是水灾还是旱灾,对于整体的影响都不会太大,起码能够保证百姓正常的生产生活。

  至于说蝗灾,那玩意儿真起来也没什么好怕的,大华可不是大明朝那个愚昧的时代。

  对于蝗灾的控制手段很多,物理的、化学的,都能很快的就控制住蔓延的局势。

  甚至根本不需要等到蝗灾起来,在爆发之前的一年就能通过虫卵预估出来。

  杀虫卵比起杀成虫要容易的多,根本就不会让蝗虫有形成规模的机会。

  郑毅从中原进入湖广,越过长江新形成的超级大城武昌府。

  进入了云梦泽蓄洪防洪工程区,这是大华在中部规划的最大水利工程。

  其实说是水利工程,跟其他的水利工程比起来,这个工程的耗费是最小的。

  在秦汉时期,甚至隋唐时期,北抵长江、南到三湘这一大片地区,就是闻名天下的云梦泽。

  曾经有个著名的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候写到: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说的就是这个云梦泽。

  云梦泽说白了就是一片连绵的湖泊,传说先秦时代云梦泽的周长曾达到450余公里。

  后来逐渐的解体形成小湖泊,然后又淤积成为田地,也算验证了沧海桑田这句话。

  到了明末,云梦泽几乎消失了,只剩下洞庭湖和洪湖等一些独立的湖泊存在。

  此次的蓄洪防洪工程,就是将原本的云梦泽地区再次的利用起来。

  将一些河道和湖泊再次打通,将长江之水引入到云梦泽中。

  彻底解决江汉平原上的洪涝灾害,让其成为真正的粮仓。

  从两宋时期开始,就有着湖广熟、天下足的话。

  这边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也是俱佳。

  甚至比起江南也丝毫不差,而且平原更加的规整、利于生产。

  等到将云梦泽改造好,江汉平原乃至南部的三湘等地,都可以得到好处。

  起码不用担心因为洪水造成财产损失,也不会因为洪涝灾害影响到作物生长。

  除了这座云梦泽水利工程之外,在江陵府向下游的数百公里中,两岸的水利工程都在大规模进行。

  比如大别山区的梯田改造工程和滩涂改造工程,同时也是这整个改造工程的一部分。

  再向东的淮西也是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打通了数条水系和已经淤积的运河故道。

  将中原东部和淮西在长江以北的大片地区改造为水资源丰富的肥沃之地。

  南岸的江/西改造工程更是如火如荼,这里频繁的受到水灾,百姓早已苦其久矣。

  据说当地的百姓都是自发的参与修建水利工程,甚至还自带物资补贴整个工程的消耗。

  一条条渠道出现在大地上,一个个蓄洪区被规划出来,甚至就连长江也要因人力而改变。

  后世有个很著名的工程叫做截弯取直,在这次的水利工程大改造之中也应用上了。

  整个长江下游,有十几段河段要截弯取直,减少水流对大堤的侵蚀和冲击。

  郑毅没有再向下游那边巡视,而是乘船西进,穿过三峡进入蜀中。

  这是相隔不到两年,郑毅再次进入蜀中,可谓是破天荒头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