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613章 定期换防

首页
  第0613章 定期换防

  朱元璋生气了,满脸黑线。

  朱允熥发现了,急忙问道:“爷爷,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

  “没有,没有,好好的,只是想到了历史上的事情。”朱元璋答道。

  “爷爷,看来你对历史很感兴趣啊。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

  朱元璋感到刚才三孙只说了藩王的危害,但没有说到底如何解决。

  那就趁热打铁,从三孙口中套出来。

  “我想起了历史上削藩的方法。”朱元璋说道。

  “啊,削藩?老朱怎么想起来这个?”

  “老朱不会是准备削藩吧?”

  “要真是这样,岂不是打自己的脸?”

  “老朱固执无比,肯定不会。”

  朱元璋心道,咱知道分封藩王的巨大危害了,当然要强力纠偏!

  咱一手创立的大明,不能由自己的后代祸祸了!

  与江山社稷相比,咱的脸面算什么?

  汉武帝晚年做了不少糊涂事,比如巫蛊之祸,李广利事件等等。

  最后汉武帝写下了有名的《轮台罪己诏》。

  在罪己诏中,汉武帝全面总结了所犯的过错,并及时调整了国策,从此不再向匈奴出兵,恢复了汉初与民休息的政策。

  由于汉武帝的及时悔过和调整国策,才使得汉朝避免了过早的灭亡,为后来的《昭宣中兴》奠定了基础。

  马光所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汉武帝能向天下人公开承认错误,咱有什么不能做的呢?

  对了,汉武帝!

  汉武帝不也是解决了藩王做大的问题吗?

  就说汉武帝的推恩令吧,这样引出三孙关于彻底削藩的办法比较丝滑。

  “汉武帝的推恩令,你了解吧?”朱元璋问道。

  朱允熥倒是没有藏着掖着,直接说出了推恩令的内容和效果。

  “推恩令就是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按照汉制,推恩令下形成的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

  “封地大的王国被分成封地较小的侯国,这个过程直接导致了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

  “有了推恩令,汉朝朝廷不用贬斥诸侯王,就使得大的王国自己分崩离析了。”

  “在此之后,侯国辖地仅有数县,彻底解决王国封地过大问题。”

  “并且用推恩令,反而让藩王们感到皇帝的善意,认为是为他们好。”

  “汉武帝的这一招玩得相当高明!”

  朱允熥说完,朱元璋听不到朱允熥的任何心声了。

  “没有了?”

  “没有了。”

  “哦,汉武帝的削藩,着实高妙!简直是完美无缺!”朱元璋道。

  朱允熥道:“的确是完美。”

  “世上哪儿有完美无缺的事情?”

  “汉武帝其实还是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推恩令最大的好处是,消除了藩王的威胁,巩固了中央集权。”

  “但是仅就发展经济而言,推恩令还不如分封制。”

  “分封制条件下,封地比较大,可以形成一个较大的市场。”

  “全国可以形成若干个市场。”

  “只要有封地,就一定会有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从而阻碍种商业要素的流动。”

  “社会化大生产也不可能产生。”

  “封地越来越小,小王国越来越多,那么就会把全国的市场分割成很多个小部分。”

  “小王国们都有经济特权,形成了一个个封闭的市场,对市场的循环十分不利。”

  “处处都是地方保护主义,走几步就有不同的市场规则,这商业还怎么搞?”

  “要是在小国寡民时代,这倒没什么。”

  “但是经济越发展,到处都是小王国,这也是历史的倒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就要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就到了变革的时候,就该改朝换代了。”

  朱元璋没想到推恩令还有这样的坏处!

  幸亏有三孙在,如果咱真的按推恩令来,岂不是阻碍了大明的发展?

  三孙既然明白推恩令的坏处,那么他肯定是有办法来弥补。

  “对了,允熥,刚才的话有些满了。细细一想,推恩令还是有一些瑕疵的。”朱元璋道。

  “爷爷,有什么瑕疵?”

  “主要是太慢了啊。要把大的封地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那得经过多少代、多少年才可以?”

  朱元璋总算是给推恩令找到了一处瑕疵。

  “是啊,很多事情就得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啊。”朱允熥慢悠悠地说道。

  “就大明目前的情况,可以快刀斩乱麻!”

  “朱棣现在的情况,其实等于是被削藩了!”

  “趁着现在藩王还没有多少代,现在下手正是时候。”

  “动手越晚越难办。”

  “自我革命真的是很难啊。”

  “防止藩王做大,其实简单得很啊。”

  “学学后世的军区调防就行了。”

  “各大军区互相调动!”

  “各个藩王没有封地,给他们足够高的俸禄!”

  “这叫高薪养廉!”

  “此时的藩王不多,就算是高薪,也占不了多少银粮。”

  “所有藩王包括侯爵只能承袭一代一人!”

  “他们的后代想要爵位,那就自己挣!”

  “想要当官,和老百姓一样,自己去考!”

  “这样一来,老朱的后代子孙就不会躺平,就会努力!”

  “想起来林则徐在书房中的一副对联。”

  “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如果将他们的世世代代都养起了,都成了咸鱼一条条。”

  “成了咸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成了蛀虫!”

  “各个藩王每五年换一个防区!”

  “每个防区的主要军官也要每五年换防一次。”

  “就算他们在防区培植了私人势力,一换防都不管用了。”

  朱元璋听到此,有些不理解。

  过去不是没想过这个办法,关键是一换防,将不知兵,遇到外敌,岂不是糟糕?

  换防当然得大范围、远距离对调。

  比如说东边的辽王与西边的庆王对调,首先得让他们先回到京城。

  这得两到三个月的路程,对调之后各自返回,这又得三个月。

  完成一次调防,得花费半年时间!

  这半年时间,万一敌军寇边,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