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六十六章 存亡继绝

首页
  第六十六章 存亡继绝

  半响,阿舞低声说道,“你说的道理,我听明白了……可是,你也明白的,皇太后若还是皇太后,多少人放不下心啊……”

  顿一顿,“皇后,贾氏,郭氏,他们睡不着觉啊……”

  何天点点头,“我自然明白,譬如入二杨于逆党,贾模的理由是,‘朝臣眼中,三杨一体,杨骏开罪的人太多,大杨倒了,二杨、三杨犹在位,朝臣们如何放心的下’,云云。其实,真正放心不下的,贾、郭而已!”

  “这是另一个大题目,或曰另一个‘大义’,叫做‘存亡继绝’!”

  “‘存亡……继绝’?

  “嗯,我再讲几段故事,其中,有的你一定耳熟能详。”

  “你说吧。”

  “汉高皇帝入咸阳,善待投降的秦王子婴;项籍将汉高赶出咸阳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杀掉子婴!”

  “军事上,项籍是旷代难逢的天才,但不过四年多点光景,就一败涂地于汉高,为什么?”

  “汉高对子婴,放的下心?放不下心?”

  “前汉孝昭皇帝驾崩,无嗣,霍光立昌邑王贺为帝,昌邑王无道,霍光废昌邑王为海昏侯,改立孝宣皇帝。”

  “‘海昏’的封号不好听,但朝廷其实待之以王爵的优遇。一十五年之后,海昏侯方才薨逝,善终!”

  “王爵的优遇”,可不是俺瞎说,有考古为证呢。

  “霍光和孝宣皇帝,对海昏侯,放的下心?放不下心?”

  “魏代汉,封汉献帝为山阳公,许其在封地奉汉正朔、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优礼不替。一十四年之后,山阳公薨逝,善终!”

  “魏文帝以下诸魏帝,对山阳公,放心的下,放心不下?”

  “本朝太祖文皇帝灭蜀,封刘禅为安乐县公,优礼不替,以致刘禅有‘此中乐,不思蜀’之语。八年之后,刘禅薨逝,善终!”

  “对刘禅,文皇帝放心的下?放心不下?”

  “千万不要以为蜀汉没有心怀故国者,譬如姜维,就是个一心想复国的,终于撺掇钟会,举起反旗,在蜀地掀起了滔天狂潮!”

  “文皇帝有因此而行‘斩草除根’之事吗?”

  “本朝代魏,封常道乡公奂为陈留王,优礼不替。算算……嗯,这都过了二十五年啦,陈留王还活得好好的!”

  “对陈留王,圣祖武皇帝,放心的下,放心不下?”

  “没有心怀前魏的?淮南三乱哪来的?世宗景皇帝甚至因之龙御上宾!”

  “圣祖武皇帝灭吴,封孙皓为归命侯,亦善待之,四年之后,孙皓薨逝,亦善终!”

  “有人总以为,‘斩草除根’才是最安全的,其实,这是最懦弱、最无能也是最不安全的做法!”

  “因为,你丢掉了‘存亡继绝’之大义!”

  “也即——丢掉了规矩!丢掉了秩序!也即——丢掉了人心!”

  “今天,你斩人草、除人根,不旋踵,就会有人来斩你的草、除你的根!”

  阿舞脸色,微微发白。

  “坏了规矩,坏了秩序,最终,坏的是人心!”

  “如是,流毒所被,不止一身一族,甚至不止一朝一代!”

  “后人,后人之后人,都会中毒的!”

  “我为什么力保皇太后?为什么说‘是为皇后好’?”

  “都在这里了——”

  “尊尊亲亲!存亡继绝!”

  “‘大义名分’不等于‘大义’,何况,咱们的‘大义名分’其实有限——‘二圣临朝’,无论如何,难免‘牝鸡司晨’之讥嘲,必得戒慎恐惧,如履薄冰!必——不敢在‘大义’上有所缺失啊!”

  何天凝视阿舞,“阿舞,我晓得,皇后真正的亲信,不过三人或曰两个半人,一个贾侍中,一个你,还有一个或曰半个——董监。”

  顿一顿,“只有你们三人说话,皇后才真正不会怀疑,至于我——”摇摇头,“远着呢!”

  再一顿,“所以,你若以为我所言为然,就请尽量向皇后进言——真的、真的是‘为皇后好’!”

  半响,阿舞终于开口,“你说的太多了,我得好好想一想……”

  “好!”

  “有个事儿,阿谧忘记跟你说了,你说的那‘半个人’——‘董监’的称呼,过时啦!”

  “哦?……”

  “他也是个‘常侍’呢!”

  何天一愕,随即反应过来,“中常侍?”

  “对头!”

  “几品?”

  “三品!”

  何天默然。

  董猛成功联络最重要的一支武装力量,升官乃至封侯,都理所当然,可是——

  “中常侍”?

  这个衔头,名声太坏,袁绍屠尽宦官之后,自然消亡,迄今,整整一百年不存于世了。

  现在,又冒出来了。

  这不算一个好兆头。

  还有,宦官的最高品级,一下子从六品,提高到了三品。

  这也不算啥好兆头。

  “还有,”阿舞轻声一笑,“他封武安县侯。”

  顿一顿,“想封侯的,终于如愿啦。”

  武安属广平郡,距邯郸不远,虽比不上新安,但也是一等大县。

  由此可知董猛在皇后心目中的分量。

  “两个半人”之说,应正式改为“三个人”,没有啥“或曰”可言了。

  “孟观、李肇呢?”

  “都一样——迁积弩将军,加黄门侍郎,封子爵。”

  有了“积弩将军”的衔头,就可以独当方面了。

  何天想起自己在文鸯面前对孟观的评介,“此君应该是个大将的底子,至于能否如次骞你般扬名天下,还得看他的际遇。”

  所谓际遇,就是战争。

  而引起战争的,不是内乱,便是外侵,于将军,或为“际遇”,于小民呢?

  何天怔怔的。

  “还有啥想问的?”

  何天回过神来,“刘颂呢?”

  “三公尚书。”

  哦。

  何天很欣慰。

  三公尚书主刑律,原是他向皇后力荐刘颂出任此职的。

  如今,算是对刘颂践诺了,“天以为,本朝律谳,当全盘托付于子公!”

  最后一个问题,“淮南王呢?”

  “嗯,这位就比较奇怪了——”

  “原本拟的是骠骑将军、中护军,但他只肯受骠骑将军而坚辞中护军,据阿谧说,是真辞,不是假让。”

  “一推二让、你来我往,最后,淮南王说,若陛下一定要臣领军,臣愿领五校之一营。”

  “那就只好‘再议’了。

  骠骑将军同卫将军一样,是崇高的虚衔;而中护军和北军中候对掌宫外、城内的“外营兵”——对淮南王的任命,明显是比照楚王的。

  至于“五校”,是“外营兵”中的“外营兵”——屯城外。

  叫一个大国国王做个射声校尉或游击将军,会不会太屈就了些?

  因此,只好“再议”了。

  何天颔首,“淮南王这是在作无意朝堂纷争、超然物外之姿态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