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97章 逃出生天

首页
  第397章 逃出生天

  “姚氏,正如你所言,天下人,大部分都只相信朝廷让他们看到的事,或者只相信能令他们**血气、一逞爽快的事。西府先做了这声势浩大的一场杂剧,京城士庶都看了,甚至不要工钱、亲自去讨了角色来演。正激愤又过瘾的时候,朕忽然下诏,告诉他们,邵提举没有他们已经相信的不堪行径,告诉他们,邵提举身世凄怆、实则生父乃我赵家宗室之人,告诉他们,邵提举这些年来功大于过,朕准备宽宥他……姚娘子,你觉得,天下人还会信吗?天下人不但不信,还会继续将你夫君与简王联想在一处。故而,朕既然属意简王,就得让他,亲自监斩了你夫君,再晓谕各方,简王从无勾连北国之举。”

  赵煦说得平心静气。

  他能这样耐着性子、温和地与一个小小民妇解释利害关系,已是身为九五至尊莫大的恩典。

  毕竟,眼前这个草民,救过福庆公主。

  姚欢几乎气得发抖。

  她二十多天前被关进司天监时,就没对赵煦的圣裁抱有多大希望,否则也不会努力挣扎着、寻求真正的伙伴去实施自己的营救计划。

  只是,她实在没想到,赵煦要杀邵清,竟然不是因为相信那些污蔑的伪证,而是因为,不愿给自己选定的接班人留下所谓的君德隐患。

  姚欢看向苏颂。

  苏颂一直闭着的双目,这回睁开了。

  他深深地叹一声:“孩子,此案,与当年陈世儒一案,不同。官家为社稷所虑,实也无奈。但无奈之后不能无情。”

  苏颂转向赵煦道:“官家,待风声过去后,臣会命长子苏嘉,亲自陪姚氏扶棺南行,寻一处她看中的州县,下葬立坟。臣请奏官家,由朝廷在周遭赐些田产给姚氏,老夫再于重孙辈中选个孩子,过继给她,姓邵。”

  赵煦点头:“朕准了,写份手谕,放在苏公处。”

  姚欢却越发觉得齿冷心寒。

  这算什么?!

  借着江山社稷的狗屁名头,视个人性命如草芥,制造冤案后,寻个不相干的孩子改个姓,再给点钱,就可以视作救赎罪恶、甚至自诩仁慈了?

  但,姚欢不怪苏公。

  这位能在当年陈世儒一案中,振聋发聩地说出“诬人死,不可为矣”的大宋四朝重臣,如今在暮年选择放弃,并非他个人的错。

  姚欢虚弱地冷笑了一下,疲惫地问:“官家,苏公,邵郎的母亲和生父,如今都在幽云,养父萧林牙侍奉耶律淳,大宋就这样将他斩了,都不与北边说一声吗?”

  赵煦回答得很简单:“皇城司的人,最后亮了身份,与耶律淳知会过。”

  想一想又意味深长地补充道:“姚氏,两国之间,不像你们买卖人做生意。买卖不成还有仁义在。仁义二字,对细作们的母国来讲,或许,就像射出去的弩箭一样,不必再想着捡回来。”

  室内陷入沉默。

  君臣二人看着眼前面如死灰的妇人。

  她在确认了天子不会收回成命后,倒没有大闹、辩论、斥责,而是目光失焦、无声地落泪。

  她哭了一会儿,好像反倒平静了些,恢复了几分气力,向赵煦道:“官家,所以,曾舍人为谋废立,捏造构陷,就这么算了?”

  赵煦轻轻地“呵”一声,抿嘴道:“朕还升他做内翰了。姚氏,你不笨,朕都告诉你,朕已属意简王。你要出气,不过是旦夕之间而已。你看朕的样子,大行不远。姚氏,朕是真心感念你救过福庆,故而今日才与你说上这么多。

  姚欢道:“官家既然还提感念二字,那民妇就说两则请求。”

  “说,朕听着。”

  “第一桩,叶柔的父亲,是幽州刺史,她姐姐,嫁给皇族一脉的耶律氏。她的父亲与姐姐,十分疼爱她。官家,既已拿我夫君献祭,不必再搭上叶柔,给大宋在辽国的权贵里,添一份血仇了吧。”

  赵煦肃然沉思一阵后,开口道:“好,朕交待章相公,将杨家夫妇放了。”

  姚欢又道:“第二桩,方才苏公怜我,要过继族中后辈给我,提醒了我。我对夫君情深,若不能与他相守到老,总要给他留条血脉。官家可否允准民妇,现下就进同文馆,陪他一阵,让我们……”

  姚欢说到这里,停下来,似是在斟酌如何用词。

  但赵煦立即明白了,没什么忌讳地直言道:“朕准了。冬十月前问斩,应还来得及,你自己算着日子进同文馆,你二人能否有子嗣,就看造化了。”

  ……

  重阳节后,身穿高阶内侍灰色菱格锦袍的吴从瑛,带着姚欢来到西水门外金梁桥边的同文馆。

  此处已由皇城司的兵卒替代枢密院的人看守,吴从瑛交待他们:“里头那个辽人死囚,朝廷没来提出去之前,你们都得体面待他。这,是他的娘子,官家准他二人相守几日,夜间你们锁院即可,不得惊扰他们。”

  守卒应道:“是,吴殿头。依着殿头前日吩咐,小的们已将囚徒换到里院的牡丹阁,原来高丽正使住过的,算是驿馆上房。”

  吴从瑛淡淡地“嗯”一声,看着守卒带姚欢进馆,暗暗喟叹道,深宫之中,尽是怨妇,宫外民间呢,真鸳鸯也到不了白头,这人世间,果然左瞧右望,就没几桩喜乐之事。

  这第一日,酉时将尽之际,守卒就知趣地准备锁房门和院门了。

  姚欢将白日里带进来的一壶菊花酒,两个小金钱,捧给他们:“这是孝敬军爷的。军爷大善,帮我夫君沐浴。他手断了,又拖着那么重的铐子……多谢军爷,多谢军爷。”

  其中一个笑眯眯地接过这些孝敬的礼物,挥挥手道:“无事,无事,宫里来人吩咐了的,我们只是照办。”

  另一个却冷冷地盯着酒壶。

  姚欢身后,邵清拖着铁链子走上来,对那守卒道:“军爷,这是樊楼的菊花酒,我陪二位喝一杯。”

  姚欢忙去案几上寻了三个茶盅,斟满菊花酒。

  邵清折断的手指骨仍未完全长好,他用虎口下的手掌夹起菊花酒,一饮而尽。

  两个守卒闻到好酒的浓醇香味,已怦然心动,见囚徒自己先喝了,便不再疑心,一人一盅,也畅快干了。

  “到底是樊楼的酒。”

  “是哩,比宫里过节赏的,品来更佳。”

  二人轻松愉悦地赞几句,客气地请囚徒夫妇回屋去,将窗户、房门与院门都绕上铁链子锁了,揣着金币和酒壶,进了院门口歇息的小间。

  听着窗外最后一拨秋虫微弱的鸣叫声,姚欢依偎在邵清肩头一侧,执起他的手掌,对着桌上的油灯方向,细细察看。

  今日进来同文馆后,她用最俭省高效的语言,告诉邵清天子的决定,以及她们这些平凡妇人的计划。邵清的面上,震惊、伤心、迷茫之色在所难免,但很快就被求生的兴奋替代。

  此刻,邵清望着摇曳的灯影,忽然轻轻地笑了。

  “怎么了,笑什么?”姚欢问他。

  邵清道:“我想起我们成亲那日,红烛的一根燃尽了,我要去吹熄另一根,你拦住我说,不信这种绝不独活的誓言。现在我明白了,你是真的不信。你不会为我殉情,但你会千方百计地,不让我死。”

  姚欢放下他的手掌,凑上去盯着他的眼睛:“是的,若你殁于疾病战乱,我也就认了。但庙堂之高的那些君臣心术乃至阴谋诡计,要夺走你的命,我不甘心!”

  邵清道:“夺不走的,我们会逃出去。你勇敢聪颖,外头的那些恩人也是。”

  他顿了顿,又由衷道:”其实,这几年来,若说外事上,我倒是颇怀念在环庆军跟着章楶的时光。打仗很残酷,血泊、死人,又仍有温情,我治过的那些小兵小卒,他们也会豁出性命对我好,粮饷未到的时候,他们打完仗回来,会把从夏人身上扒出来的那一点点干粮,塞给我。”

  姚欢轻轻叹气:“善良单纯是很好的东西,但许多人,视之为愚痴。他们终其一生,孜孜不倦追求的,不过是将自己,从人变成鬼。”

  邵清沉默须臾,忽地转了口吻道:“唔,我还想起,章老帅他每次大战前,都要下棋,谓之积蓄临阵时的静气。我们,如今也算得将要临阵了……”

  姚欢自惭:“我实在不爱下棋,一下棋就犯困。”

  邵清笑道:“无妨,静气不重要,重要的是士气。我们,鼓一鼓士气吧?”

  原来是这个意思……

  姚欢明白了。

  她很愿意。

  她起身,认真地看看囚徒的脚链,不错,链子不算短,不碍事。

  她转过身,对邵清道:“当心你的手掌,别又压断了,我上来了。”

  ……

  翌日,姚欢走了一趟市肆,买回来更多好吃好喝的。

  除了重阳糕和好酒,还有正当季节的肥鱼壮蟹。

  与昨日一样,姚欢分了大半给看守们,甚至连同文馆的厨子和驿卒都有份。

  男子们不免有些诧异,这小娘子还有空张罗吃的?委实不像将要做寡妇的丧气样儿。

  姚欢直言道:“左右你们已晓得,我夫君是辽人,他们辽国的规矩就是这般,既然逃不得一死了,上路之前,越是热闹越好。有一回,辽皇平息了几个贵族的叛乱,斩杀首领之前,除了给他们大吃大喝五六日,还请来散戏班子,一场接一场地演。

  众人正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时,忽听馆外“嘡啷啷”几声锣音,巨响震天。

  看守和驿卒被唬了一大跳,忙迈到门口往外看。

  原是不知哪里来的草台班子,扎在近在咫尺的金梁桥畔。

  但这五六个伶人,演的唱的,却不是开封人熟悉的杂剧或者散曲,而是由一个声如鹤鸣的老丈,独自引吭高歌。

  伴奏的乐器里,胡琴琵琶且不说,一支长柄铜喇叭似的玩意儿最稀罕,看着不大,但伶人鼓着腮帮子一吹,尖利的仿佛带着愤怒的乐音,好像幻化作无数箭矢,四散飞去,将周遭一切杂音都压制住了。

  “娘来,这什么玩意儿?瘆人。”

  “你不懂,这是波斯那边新传来的胡乐喇叭,叫唢呐。好听着咧。”

  “那这曲子也是胡乐?”

  “不是,是秦腔。”

  “哦,敢问兄台,在下听不懂秦凤路那边的话,老丈,这是唱的啥?”

  “唱的当年真宗皇帝打辽人,过瘾,带劲儿!俺用东京话学给你听——狼烟滚滚,北虏猖狂,天子亲征,士气高昂,且看那澶州城上,铜弩离弦如蝗,慑贼兵,射贼将,擒贼先擒王,辽帅萧挞凛,登时见了阎王!”

  “好,唱得好!解气,再唱一回!”

  一时之间,人声、铜锣、钵子、胡琴,以及那声震寰宇的新款喇叭——唢呐,这些神挡杀神、鬼挡灭鬼的音响,结结实实地笼罩了金梁桥与同文馆的上空。

  在如此好戏里,其他的声音,都听不见了。

  人群的一侧,胡人小郎契里,朝同文馆望过来,准确地捕捉到了姚欢的目光。

  姚欢回到院中,扶着廊柱。

  她能感到,柱子的轻微震颤。

  ……

  金梁桥的秦腔班子,唱了足足三天。

  据说是京兆府一个富商,早年在金梁桥做成了第一笔大买卖,从此财源滚滚。他今岁做了个梦,金梁桥下的一条大水蟒,张口与他说人语,想听他的家乡戏。生意人梦到水和蛇,都是吉兆,富商梦醒后,遂慷慨出资,请那条冥冥中的水蟒听一回秦腔,顺便舍给金梁桥的百姓们一点耳福。

  这一日的秦腔,直到黄昏才收了场子。

  殷红如血的晚霞渐渐褪色在西边的天幕中,暮色沉沉之际,姚欢邀请来锁院的守卒,与自家夫妇二人喝几杯。

  “这是我娘子去忻乐楼打的招牌,仙酪酒,军爷尝尝。”

  邵清拖着铁链走过来,坐在门槛上,与皇城司的守卒对饮。

  不多时,三个男子均嘀咕,这仙酪酒,莫不是像草原的马奶酒一样,上头太快。

  姚欢扶起邵清,往屋里走,一面幽声对守卒道:“那就劳烦军爷此刻便锁了屋门院门吧,几位也快去歇了。”

  约莫小半个时辰后,院门口传来重重的鼾声。

  姚欢回头,看着邵清。他也沉入酣眠中。

  孟皇后照着邵清转述的方子,配的药,果然起效了。

  姚欢的心,剧烈地跳起来。

  她趴到床边,将耳朵贴在方砖地面上。

  终于,她听到了盼望中的动静!

  如李七娘所言,此世一些讲究的屋舍,铺地的方砖,出窑运到施工现场后,还有经过“磨面”与“斫边”。

  尤其是房屋中间的砖,侧面被斫出的棱,内收幅度颇大,因为屋舍落成后,厅中承受人们踩踏的频率最高,必须给方砖与方砖之间,面向地基的一面,留出足够的空隙,保证沉降的余地。

  于是,今夜,当同文馆牡丹阁下的小夯灰土地基,被凿开后,地下的人靠手中那根顶端如鹰嘴弯钩的铁条,没有太费时,就从方砖的“斫边”缺口出插了进去。

  “叮,呲,噗簌簌……”

  姚欢紧张地盯着第一块震动的方砖。

  很快,它的一个角,仿如铜镜边缘被磕到,碎了一小块。

  一只铁钩,果断地探上来,咬住砖面,往下拉去。

  终于,那些陈年的拌有糯米浆的粘合剂,分崩离析了,偌大一块方砖,先是倏地倾斜,继而“嗵”地坠落下去。

  一阵轻微的烟尘落定后,王犁刀的脸,露了出来。

  姚欢心中的石头,也在这一瞬间,像那块方砖一样,落了地。

  “犁刀!”她压抑着欣喜,唤道。

  王犁刀短促地应了一声,对姚欢道:“姚娘子你退后些,这砖不太大,须撬下四块,我才能上来。”

  王犁刀话音未落,他身边又露出一张年轻的男子面孔。

  那是当年差点被张阿四抓去弄死、半路由姚欢和王犁刀救下的河北流民,钱阿丰。

  如今已十七八岁的阿丰,不再挨饿的身体,变得颇为健壮。

  他手上也拿着铁钩,与王犁刀一起,麻利地将三块方砖,扒了下来。

  二人噌地跃上屋中,上前查看邵清。

  姚欢道:“为了让守卒不起疑,他也喝了几杯药酒,一时怕是醒不得。”

  王犁刀点点头,与钱阿丰先将邵清脚上的铁链投进地洞中,然后二人齐力,架起他的肩膀,小心地把他全身送了下去。

  紧接着,他二人与姚欢,都跳入洞中。

  黑暗里,又上来一个精壮汉子,乃是段正严留下来的大理四卫之首——卫无常。

  卫无常力大如牛,扛起邵清,唤姚欢托着铁链子。

  在他前头,则是钱阿丰的父亲,钱三郎。

  钱三郎抱着一个被时人称作“夜明珠”的东西。那是一种在阳光下晒足几个时辰后,就能在黑暗中自己发光、不必像松脂那样消耗氧气获得照明的莹石球。

  姚欢回头,看着王犁刀和钱三郎,她明白,看过这一眼,她和这些朋友,就永别了。

  而帮助她与邵清逃出生天的孟皇后、李七娘等人,她今日,连告别的机会,都没有了。

  幽暗中,王犁刀催她:“姚娘子你快走,我和阿丰,还要将砖砌回去。你放心,孟真人道院里的坑,今天半夜,我们就能填上。快走,快走。”

  姚欢撸掉眼眶里的泪,转身跟着卫无常和钱阿丰,往黑暗深处疾步而行。

  ……

  这一夜的开封城,与平时并没有不同。

  七十二家正店里,依然灯火通明,觥筹交错。

  鸡儿巷中,打着红牙板子的姑娘们,依然低吟浅唱,或者与客人们说笑诉情。

  州桥的夜市里,令人眼花缭乱、口舌生津的各色吃食浆水,依然热销,堪堪一两个时辰,便售卖一空。

  汴河的虹桥上,文人雅士依然凭栏赏月,词性大发。启发他们灵感的,除了头顶的朗朗皓月,还有不远处依偎呢喃的鸳侣。

  城北的大宋皇宫,则依然在酉末准时落下宫门,经过一夜休整后,重新运作出皇命、政令、权术,乃至肮脏不堪的阴谋诡计。

  而在这个繁华喧闹的都城之下,一条已经废弃的军用地道,正帮助一个囚徒与他的妻子,逃出生天。

  这条地道,由前朝的统治者所挖,一旦都城被围,一部分兵卒将通过这条地道,来到城外的荒野一隅,造成援兵已至的假象。

  ……

  姚欢喘着气,专注地跟随前头的男人们。

  她紧张,又有些激动。

  前世在现代,看过的考古发现场景,再次浮现眼前。

  那时作为出土文物的七宝莲花灯和官井的螭首砖,帮姚欢锁定了地道在此世的范围。

  孟皇后放火烧了瑶华宫后,向宗人寺要了狭小的澄虚道院,寻个由头趋走闲杂,找来王犁刀等帮手,挖到、并勘察了地道的走向,试验了期间会否令人窒息。

  李七娘看到了将作监的营造图,知晓了同文馆下的情形,算出了由地道往同文馆夯土地基开挖的最短、最安全的路线。

  姚欢终于身处地道中时,深深明白,倘使没有今日不在现场的两位妇人,她的计划,未必能实现。

  前头渐渐亮了起来,亮到无须再依靠荧石球来照明。

  船工吴翰钻进来,手里拿着一柄铁锤。

  “这段河道荒得很,莫说巡卒,连野狗都没一条,放心砸。”吴翰对卫无常道。

  卫无常放下邵清,气沉丹田,手起锤落,三四下后,砸开了他脚上的铁链。

  吴翰带着他们,钻出地道。

  他已经在这里,守了几天。现在,这个洞口,可以由钱三郎封起来了。

  卫无常将依然沉睡的邵清扛上渔船,放入最大的一只竹筐,盖上毡布。

  姚欢缩在另一只竹筐中。

  夜色里,这条渔船,渐渐汇入繁忙的汴河主航道,与其他那些货船与客船一样,靠着顺流的速度,很快就经过了东水门。

  然后,船儿们将继续往南,在帝国星罗棋布的水运网络上,结伴同行,或者分道扬镳。

  姚欢透过竹筐的洞眼,最后看了一眼大宋的都城——开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