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74章:肥义

首页
  第74章:肥义

  『ps:唔,这章找了许久资料,另外一只手得以幸免……』

  ————以下正文————

  “李大夫。”

  就当宋国使臣李史与赵臣肥义在屋内谈聊时,屋外传来了蒙仲的声音。

  听到这个声音,李史略微犹豫了一下,但最终还是说道:“进来吧。”

  得到李史的允许,蒙仲推门而入,假装不知屋内还在赵国的臣子肥义,拱手对李大夫说道:“李大夫,您吩咐的事我等已经办妥,不知您还有什么吩咐?”

  李史有吩咐蒙仲等人去做什么事么?

  其实并没有,蒙仲这样说,只是为了给足李史面子,顺便给自己“贸然闯入”弄一个理由而已。

  这不,李史作为宋国的老臣,当然明白这些,在点点头后,故作不经意地说道:“唔,那就好。……来,你就在老夫身边吧。”

  说着,示意蒙仲进屋。

  肥义惊讶地看着这一幕,在打量了几眼蒙仲身上的“胡服”后,他笑着对李史说道:“尊使,莫非这位是您家族的后辈?”

  很显然,肥义看出了李史对蒙仲的“特殊照顾”。

  不过想想也是,凭他与李史的身份,他俩在屋内单独谈话时,竟有卫士胆敢以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来打搅,而不可思议的是,李史非但不生气反而将其招入屋内——这明显就是特殊照顾嘛。

  见被肥义瞧出了端倪,李史也不隐瞒,笑着说道:“让赵相见笑了。……此子并非老夫的族子,而是我国大夫惠盎的义弟,并且,此子还是庄子的弟子。此番我前来赵国,惠大夫特地叫此子跟随在旁,以便此子能增涨见识。”

  “哦?”

  一听说蒙仲这名少年竟然是宋国圣贤庄子的弟子、宋国大夫惠盎的义弟,肥义眼眸中闪过几丝惊诧,而此时,蒙仲亦拱手拜道:“小子蒙仲,见过……赵相。”

  待愣了愣后,蒙仲这才反应过来:眼前这位,竟然是赵国的国相?

  片刻之前,蒙鹜曾猜测肥义在赵国的地位可能不低,但事实上,他还是有所低估。

  肥义在赵国的地位何止是不低,他乃是赵国的“三朝元老”,在赵雍的父亲“赵肃侯赵语”在位时,肥义就已经是赵国的贵臣了,然后又接连辅佐赵雍,以及如今的赵君赵何,作为赵国的国相,肥义堪称位极人臣。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赵臣居然不是中原人,而是出身被中原人称呼为“蛮夷”的“白狄”。

  白狄入中原,发生在两百余年前的秦晋时期,而是秦国对白狄采取残暴镇压的手段,而晋国则采取怀柔政策,因此,白狄族中的鲜虞氏、肥氏、鼓氏、仇由氏这四支,便迁移到了中山一带。

  而后,肥氏、鼓氏、仇由氏这三支白狄部落相继被晋国所灭,唯独鲜虞氏在中山建立了国家,即中山国——鲜虞氏所建立的中山国曾经一度被魏国攻灭,但此后鲜虞氏的后裔还是重新复国,即如今的中山国。

  而肥义,即白狄族肥氏一族的后人。

  虽然从面貌上仍能看出肥义与中原人有所区别,但从肥义的言行举止来看,外人实在很难想象这竟是一名“蛮夷”,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虽然肥义是白狄出身,但他在赵国生活了那么多年,也早就与赵人无异了。

  包括赵国派遣入宋为相的仇赫,以及派遣入秦为相的“楼缓”,前者是出身匈奴,后者是出身楼烦,但仍然是深受赵雍信任的臣子,且早已被赵国的文化所同化。

  “小子,来这边坐。”

  见蒙仲身份特殊,肥义自然不会像对待普通少年那样对待蒙仲,招招手邀请蒙仲在他与李史对坐的矮桌旁坐下,旋即指着蒙仲身上的胡服好奇问道:“宋国亦盛行此类胡服吗?”

  蒙仲如实回答道:“并不是,这是小子方才在城内游逛时购置的,确实如赵人所言,便于活动。”

  “呵呵呵。”肥义笑着点了点头,旋即感慨地说道:“主父当年施行“胡服”改革时,国内贵族坚决反对,全赖主父恩威并施,才将那些人说服。……可即便今时今日,国内仍有不少人于暗中抵制胡服。……愚蠢。”

  说到最后,肥义摇了摇头,对于那些顽固守着“先王之法”的贵族很是不屑。

  要知道在他看来,赵雍施行“胡服骑射”的改革,不亚于秦国的“商鞅变法”、与齐国的“邹忌变法”,皆是能使国家变得更强的制度改革。

  在赵国施行胡服骑射的改革后,赵国先于中原各国而拥有了“骑兵”这一兵种,陆续击败匈奴、娄烦、林胡等外族,别看赵雍谦虚地表示“赵国仍未有称王的资格”,但事实上,赵国的军队目前已非常强大,强大到就连周边的游牧民族也无法像以往那样侵犯赵国。

  而这一切,都是“胡服骑射”改革带来的成果。

  在一番闲聊后,话题再度渐渐变得严肃起来。

  李史对肥义说道:“今我宋国已攻灭滕国,将三军兵力部署在齐国的薛邑,一旦贵国做好准备,则两国便能联手攻伐齐国。……却不知赵主父此次攻伐中山,是否能尽全功?”

  肥义闻言看了一眼李史,笑着说道:“尊使是在怀疑我赵国攻伐中山的决心么?”

  李史沉思了片刻,最终还是摇了摇头,他对肥义说道:“据在下所知,贵国此前已四伐中山,此次是第五次,而在第四次讨伐中山时,贵国原本能攻灭中山,却不知因何依旧扶持“尚”为中山王……”

  肥义当然明白李史想说什么,点点头说道:“那时只因有齐国介入……”

  “那么这次呢?”李史目视着肥义正色问道:“不知此次,贵国可已做好与齐国作战的决心?”

  听闻此言,肥义捋着髯须沉思着。

  正如李史所言,赵国讨伐中山国,在赵雍在位期间已经发生了四次,这次是第五次。

  记得“马陵之战”后,魏国名将“庞涓”殒命,魏国短暂的“中兴之相”,再次化为泡影,此后,魏相惠施促成“徐州相王”,使魏国与齐国结成联盟。

  而此时,齐国亦与楚国结盟,“齐魏楚三国联盟”初步建立。

  这个联盟,引起了秦国的警惕,秦国立刻派遣张仪前往魏国,一边游说魏王,一边攻伐魏国,软硬兼施。

  张仪到了魏国后,一方面迫使魏国臣服于秦国,一方面则联系齐楚两国的大臣,试图破坏“合纵抗秦”的战略。

  在面对秦国攻伐的情况下,魏惠王魏罃相当有骨气,硬扛着来自秦国的压迫,暗中惠施、支持公孙衍。

  此时,公孙衍见齐楚两国靠不住,便设法促成魏、韩、赵、燕、中山“五国相王”,希望这五个国家抱团抵抗秦国,同时也是为了防范齐国与楚国。

  然而,“五国相王”非但遭到了秦国的反对,亦遭到了齐、楚两国的坚决反对。

  最终,五国相王失败,并没有达成预期的效果。

  在这种情况下,魏惠王魏罃终于承受不住秦国的压迫,罢免了国相惠施,由张仪担任国相。

  张仪出任魏相,变相等于魏国已臣服秦国,以至于形式一下子就倒向了秦国。

  于是,秦国借道魏、韩两国,攻伐齐国,东西两个大国终于开始大战——即齐国名将、孟子的学生“匡章”开始扬名的这场战争。

  由于齐国名将匡章击败了秦军,中原诸国再次意识到秦国并非不可战胜,于是张仪被驱逐,由公孙衍担任魏相,再次高举“合纵抗秦”的旗帜,试图联合齐、魏、韩、赵、燕等国,讨伐秦国。

  但最终,这次联合讨伐秦国,却只有三晋出兵,也就是魏、赵、韩三个国家,以至于联军被秦国击败。

  当时,魏韩两国立刻向秦国求和,唯独赵国不求和,坚决抵抗,因此遭到了秦国的进攻。

  然而就在这时,齐国竟也背弃盟约,对赵国落井下石,趁机攻伐赵国。

  正是这场战争,坚定了赵雍“讨伐齐国”的决心,于是他私下与秦国和解,两国达成了战略同盟。

  既然决定要攻伐齐国,首先就要解决赵国的隐患,即中山国。

  中山国在很大程度上被齐国操控,因此齐国当初坚决反对“五国相王”,因为一旦五国抱团,中山国就将脱离他齐国的控制——因此当时齐国坚决反对中山国称王,甚至试图联合燕国、赵国进攻中山国,逼迫中山王放弃“王号”。

  若干年后,燕国内乱,齐国趁机派匡章攻伐燕国,在短短五十日内就攻占了燕国全境,而在此期间,中山国亦背弃“五国相王”的盟约,趁火打劫攻伐燕国。

  当时赵雍便意识到,名正言顺讨伐中山国的时机来了。

  此后,赵雍进行的一系列的运作,先是册立韩女为后,说服韩国放了质子燕公子职,由赵兵护送后者前往燕国继承君位,促成“赵燕同盟”,随后,待秦武王过世时,又让燕国放了质子秦公子稷,逼迫秦国册立公子稷,进一步稳固“秦赵同盟”,再加上“赵宋同盟”,此时赵国的力量已变得非常强大,纵使是齐国,亦对赵国有所忌惮。

  随后,赵雍又派遗使者楼缓至秦国、仇赫至韩国、王贲至楚国、富丁至魏国、赵爵至齐国,且在同年首次发动针对中山的战争。

  次年,赵雍下令进一步扩大对中山国的攻势,派出了二十万兵力,使中山国失去了三分之一的国土。

  由于赵雍自认为他赵国无法一口气吞并中山,这场战争暂时告一段落。

  两年后,赵国第三次讨伐中山,由于齐国暗中相助中山国,双方打成平局。

  又过两年,赵国第四次讨伐中山,攻入中山国的国都“灵寿”,逼得中山国的君主逃到齐国。

  次年,中山国全境皆被赵国占领,但由于齐国的干涉,最终仍让出了一部分土地,扶持了“尚”作为中山王。

  毫不夸张地说,若非是齐国的干涉,赵国在第四次讨伐中山国时,就能彻底攻灭这个国家。

  而如今,赵国第五次攻伐中山国,事实上真正的关键并非是“赵国能否战胜中山”,而是在于“赵国是否已经做好了与齐国开战的准备”。

  不错,赵伐中山,只不过是“赵燕宋三国讨伐齐国”的序幕而已。

  “赵国,是否已做好与齐国开战的准备?”

  目视着肥义,李史再次沉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