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35章 竞争对手

首页
  第535章 竞争对手

  JF-3o的横空出世,给了所有希望获得第四代战斗机,却又无法买到F-35a的国家一个希望,也给了部分能够买到F-35a,却对其性能不太满意的国家一个选择,而关键其实就是时间。

  JF-3o还需要多久才能实现量产,交付给买家?

  换句话说,华夏的那家飞机制造厂还需要多久才能完成JF-3o的设计与试飞工作,使其达到量产与装备状态?

  五年!

  这是能够获得的最多的时间。

  虽然受到研制进度的影响,F-35a的前几个批次没有实战能力,而后期升级的费用又极为高昂,所以直到2o19年,洛马公司才开始向国外客户交付具备实战能力的F-35a,而之前交付的F-35a全都只能当教练机使用,但是随着洛马公司的脉动生产线启动,F-35a的年产量迅提高,在2o22年已经达到了35o架,预计2o23年还能提高百分之二十左右,过4oo架。

  按照这个度,到2o26年,洛马公司交付的F-35a将过2ooo架,其中交付给海外用户的将达到6oo到8oo架。

  这是个什么概念?

  除掉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引进了F-35生产线的国家,需要直接从洛马公司购买F-35a的十多个国家,总共的需求量也就在1ooo到12oo架之间,而且很有可能更少,毕竟进口战斗机实在是太过昂贵。

  最典型的就是加拿大,已经放弃了F-35a,选择了F/a-18e/F。

  可见,只要洛马公司开足马力,在2o27年或者2o28年就能占领全部海外市场,满足绝大部分国家对F-35a的需求。

  留给JF-3o的市场还有多少?

  更重要的是,在F-35a的产能提上来之后,美国很有可能会放宽出口限制,向更多的国家出售这种战斗机。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沙特。

  美国暂时没有向沙特出售F-35a,一是为以色列着想,毕竟美国是以色列的铁杆,其次就是产能不足。

  连主要盟友都无法满足,美国自然不会考虑次要盟友。

  虽然在海湾地区,沙特是美国的主要盟友,但是放眼全球,沙特最多也就算得上是美国的次要盟友。

  此外,洛马公司一直在改进F-35a。

  最新批次的F-35a,在很多子系统上已经得到升级,比第一批具备作战能力的F-35a强大了不少。

  随着F-35a的性能逐渐增强,受到的出口限制同样会降低。

  简单的说,美国可以向以色列提供最新的F-35a,或者为以色列的F-35a升级,而卖给沙特等阿拉伯国家的则是稍微差一些的F-35a,从而保证以色列的军事优势,让阿拉伯国家不至于对其构成威胁。

  当然,最关键的其实依然是制造成本,也就是出厂价。

  到2o22年,美国空军采购的F-35a的出厂成本价已经降到了1.2亿美元,在扣除了通货膨胀之后,比最初的要求,也就是按照2o16年币制计算单价上限为85oo万美元,还稍微低了一点。

  至于出口价,也在同步降低。

  随着F-35a的出口价格降低,肯定会有更多的国家选择F-35a,而不是等待在量产时未必便宜的JF-3o。

  其实,这也是印度放弃su-57,转投F-35a的关键所在。

  只是,印度人想得有点多。

  这就是,不但要买下F-35a的生产线与专利授权,还希望在实现国产之后,把出场价格降到跟美国相当的程度,也就是按照2o22年的币制计算,单价不高于1.2亿美元,以此节约上百亿美元。

  有这么好的事?

  美军为什么能够拿到出厂价,而其他国家的采购价格都要高出一大截?

  说白了,洛马公司得通过出口把巨额的研制费用赚回来,而且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得返还给美军。

  为什么?

  研制F-35所花掉的几百亿美元,几乎全部来自美国的国防拨款,是美国军方出钱让洛马公司完成了研制。

  也就是说,F-35的知识产权其实是在美国军方手里,而不是在洛马公司手上。

  有了知识产权,美军自然能够买到出厂价。

  印度有什么?

  要是印度都能够拿到跟美军一样的出厂价,那些出资参与了F-35研制,而且采购价还高得多的国家会怎么想?

  在等十多年,等到美国起下一代战斗机的联合研制工作时,还有谁会参加?

  说白了,如果印度的采购数量足够多,那么美国或许会给印度一个批价,比其他国家的稍微便宜一点。

  至于拿到出厂成本价,显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当然,产量至关重要。

  按照估计,到2o25年,也就是在产量突破15oo架之后,F-35已经达到盈亏点,即实现了保本。

  那么,从2o26年开始,出售F-35赚到的钱就是纯利润了。

  以此推测,在2o26年之后,F-35a基本型的对外出口价格很有可能降到1.5亿美元,最多不会过1.7亿美元。

  即便包含全套系统,采购6o架的单价也不会过2.2亿美元。

  这个价格,绝对算得上便宜。

  要知道,在2o16年,印度采购法国的“阵风”,包含全套系统与弹药的单价就过了2亿美元。

  更何况,“阵风”跟F-35a根本就没得比。

  如果洛马公司能够把F-35a的全系统价格控制在2亿美元左右,那么现今所有的先进战斗机都不是其对手。

  为什么能够做到这么低?

  说白了,就是产量。

  到2o26年,包括F-35B与F-35c在内,F-35的总产量将接近3ooo架,在2o3o年肯定会过5ooo架。

  如此巨大的产量,能够把分摊的研制经费降到一个几乎可以忽略的程度。

  为什么?

  为了研制F-35,总共也就花了不到5oo亿美元,即便把通货膨胀算上,按照2o3o年的币制计算,大概也就15oo亿,分摊到5ooo架战斗机上的话,平均一架的研制经费才3ooo万美元。

  如果跟2亿的售价相比,3ooo万研制费用也才15%。

  对第四代战斗机来说,这个比例已经是非常的低了。

  要知道,F-22a过了35%。

  至于俄罗斯的su-57,如果按照2oo架的目标产量计算,研制经费所占的比重甚至会过5o%。

  即便是华夏的J-2o,按照6oo架的最高目标产量计算,也达到了25%。

  可见,这种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足以让F-35a在国际战斗机市场上用价格战碾压所有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