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93章 高瞻远瞩

首页
  第493章 高瞻远瞩

  

  樊城内外城之间的空间相对于灌子滩大营前要小很多。内城的城墙在元军弓箭手的射击范围内。同样。这些弓箭手也处在火枪的射程之中。尽管火枪的发射速度要慢于弓箭。但城墙上下尽是弥漫的烟雾。倒是谁也无法看清远处的情况。元军的弓箭手不敢盲目乱射。生怕射到自己同伴身上。宋军的火枪手也只是将枪口对准了靠近城墙的攻城步卒。

  对于一千多名火枪手而言。居高临下的近距离射击自是游刃有余。独立师的将士都是來自各大军区。虽说不如御林军训练火枪的时间长。但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心理素质要远远强过御林军士卒。

  失去了弓箭掩护的元军。在遭到火枪一轮又一轮的射击后。靠近城墙的士兵几乎被屠杀殆尽。活着的士兵哪怕只剩下一口气在。都拼命向后退去。

  孔元退到阿里海牙身旁道:“将军。速将樊城出现火枪手的消息上报大帅吧。”

  阿里海牙点点头道:“好。孔将军。下令撤军。”

  傍晚时分。我留在忠顺军营地和孟天涯等将士一起共进晚餐。在视察期间。我并沒有就今日之战进行评说。只是和他们拉拉家常。让第一次上战场的忠顺军将士放松心情。嘱咐他们今晚要好好睡上一觉。之后。在袁棘和张全一的陪同下回到了中军大帐。

  “皇上。这些是今日郢州转來的奏折。请皇上批示。”公孙小宸将整理好的朝中奏折递给我道。

  朝中的政务、军务都交给了监朝的太后谢道清处理。只有遇到大事或者朝中有不同意见又或需要告知我的事情时。才会将奏折发往郢州。再加上贾似道、赵顺孙和陆秀夫的过滤处理。到我手中的奏折已经很少了。不过却都是难度和分歧较大的。

  当我批示到最后一份奏折时。方灵和江万载回到了大帐内。

  “灵儿。累了吗。”

  “哥。这点小事。哪会累的。”

  “呵呵。”我笑道。“伤员多吗。他们的状况怎样。”

  方灵道:“伤员不少。那汉斯可是忙死了。一个接一个的手术。在我离开时。他和大部分医生都还沒吃饭呢。至于伤员的状况嘛。。。。。。”

  江万载笑笑。接过话语道:“陛下。灵妃娘娘这一去。伤员的伤病情况好了一大半啊。”

  “是吗。有这么神奇。”

  “陛下。这些将士们一辈子都难以见到娘娘。最多只在远处看看。这一次近距离的和灵妃娘娘接触。加上灵妃娘娘又是和蔼可亲。丝毫沒有架子。问寒问暖。令一众伤员十分感动。哈哈。直如春风沐浴般。疗效显著呢。”

  “恩。灵儿。有时间你多去慰问下那些伤员。让他们保持开朗的心情。这有助于他们的康复。”

  “是。皇上。”方灵笑嘻嘻道。

  “累了一天了。江爱卿。你早点休息吧。”

  “是。陛下。”

  “灵儿。你也歇会。我还有最后一份奏折。”

  “恩。”方灵坐在我身旁。一边看我批阅。一边轻轻地给我扇着风。

  我打开最后一份奏折看了起來。这份奏折是政务院文天祥所奏。内容是有关临安府和朝廷律法司之间发生争论一事。甚至相互指责。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随着临安城的商业越來越发达。作为最主要商业区的天街已经人满为患。而天街又是临安城的交通大动脉。人流的剧增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出行。为此。临安知府事潜说友在经过认真考量后。决定在天街附近再开辟出一条道路。成为新的交通主干道。这就又牵涉到拆迁问題。按照临安府的规划。为了美观气派。这条新的道路也将会修成笔直的道路。但在拆迁中遇到了少数几户人家的反对。他们并不是为了哄抬价格。其原因只有一个。祖宗留下來的产业不能动。

  无论怎么劝说。就连潜说友也亲自上门拜访。也毫无作用。

  此事在临安城成为了最流行的话題。这少数几户人家到底该不该维护自己的权利。百姓的观点各异。临安府的观点则是相当鲜明。这条新路是造福于整个临安城百姓的。不管什么原因都应该牺牲小我。顾全大我。少数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大多数人的利益。临安府的这种观点也得到了朝中绝大部分官员的支持。就在临安府决定强拆之时。此事被律法司尼娜知晓。在朝会时。尼娜坚决反对。认为律法既然有此规定。就该按照律法执行。临安府无权拆除私人财产。

  文天祥知道我十分器重尼娜。虽然在他的内心深处也是支持潜说友的决定。但思前想后。还是决定将此事上报给我。由我來做最终裁决。

  或许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这种事情到了后世。依然争论不休。但很少有人会用律法去做衡量。大多数人都会认为。符合多数人利益的就是正确的。这也就给很多官员以借口。冠冕堂皇地说道。为了发展当地的经济。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个人的利益就该做出让步甚至牺牲。

  这种说法沒有考虑到权利的先后性。少数服从多数。看上去像是一种颇有道理的说法。其实是有问題的。因为权利有先后。既然是通过合法的方式获得的私有地产。就应该受到律法的保护。

  我想了想。提笔批示到。按律法办事。

  “咦。哥。为啥这样呢。”方灵见我批示完。问道。“就因为这几户人家不愿意搬走。新的道路就不修了吗。”

  “当然要修。只是不能修成直的路了。”

  “哥。律法就这么重要吗。”

  我点点头道:“律法是约束所有人的一种规章制度。依法治国。国可长治久安。以人治国。则就要看当权者的个人能力和品性了。从古到今。国有明君。则国家兴旺。国有昏君。则国家衰败。甚至灭亡。任何人当政。都有犯错误的可能。前朝的皇帝唐玄宗。前半生英明。是有‘开元盛世’。让唐朝走向顶峰。后半生糊涂。是有‘安史之乱’。让唐朝一蹶不振。一个国家的兴衰全都依靠帝王一个人。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帝王也是人。只要是人。就难免犯错。我是例外。我虽然是神。不会犯下大错。只要我在位一天。大宋就会向前。但如果我的继承人上位之后。谁敢保证。他不会犯下大错。再往后。下一代的继承人呢。所以。我要为大宋的未來所想。而要保证大宋朝永远繁荣昌盛。永远领先一步。就必须依法治国。”

  來自后世的我虽然不是什么真正的神。但多了八百年的见识。这是当今世上无人可以比拟的。

  “哥。似乎有些道理。但是。律法是死的。而且制定律法的人也可能会有问題啊。”

  “正因为律法是死的。才相对不会犯错。至于制定律法的人。就需要一个团体。一个能够代表大多数人。代表各阶层的团体來制定。在制定出來后。还要通过在试施中去完善。去修正。最终才能形成可执行的律法。成形之后。所有人就要不折不扣地去执行了。当然了。其中的难度也是很大的。但只有形成这种惯例。才能让我朝世世代代地向前发展。”

  我所说的道理虽然简单。但不光是方灵。就连袁棘也并不是十分理解。两人均未出声。反倒是公孙小宸道:“皇上。这依法治国是不是就像做菜一样。按部就班。虽然难以创新。却不会犯错。”

  “应该是说。在不犯致命错误的前提下。稳中求进。不创新自然是不行的。因为一味的抱残守缺也是死路一条。律法是创新的前提和保障。如果沒有律法的保证。那还不如不去创新。人都存在着主观意识和时代局限。在创新或者变革时。一旦拿捏得不好。就极有可能走向另外一个相反的极端。”

  我喝了口茶。继续道:“回到刚才临安的问題。朕虽然相信潜说友是一心为公。但各地都在发展经济。其中的官员是否都像潜说友一样。不会从中为己谋利呢。朕认为。一旦此风一长。此门一开。各地就会纷纷仿效。弄不好就会使朝廷的声誉受损。也会让百姓的私产最终得不到保护。我大宋朝比起以往的历朝历代。进步很大。但依旧达不到古人所说的圣人地步。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至少在八百年内。都不可能做到。所以。律法制度是约束人们日常生活的最佳标准。起初之时。世上的不公平往往很少。但如果失去了评判的标准。也就是我说的律法。不公平的事就会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以致到了后來无法收拾。公孙小宸。将朕刚才所说的这些。整理之后一并发给文天祥。”

  “是。皇上。”

  我伸了伸懒腰道:“时候不早了。大家都休息吧。”

  “报。皇上。襄阳战报。”今日轮值的呼延德在帐外禀道。

  “这么晚。”我嘀咕了一句道。“进來。”